5G時代,連接設備數量會大量增加,網絡邊緣側會產生龐大的數據量。如果這些數據都由核心管理平臺來處理,則在敏捷性、實時性、安全和隱私等方面都會出現問題。未來,包括智能手機、個人穿戴設備、汽車等各式各樣的智能設備等在內的40%以上數據需要在邊緣進行分析、處理和存儲。為了滿足網絡邊緣激增的需求,網絡風潮正在朝著基于SDN/NFV進行虛擬化,進行扁平化擴展與增強,核心網用戶面功能下沉到基站。在此背景下,憑借通過將IT服務環境與云計算在網絡邊緣相結合,從而構建更加智能移動網絡的能力,邊緣計算(MEC,Multi-accessEdgeComputing)被視為向5G過渡的關鍵技術和架構性概念,也是能夠連接5G商用潛能和下游產業機會的創新技術。
通過邊緣計算,用戶端可以就近處理海量數據,大量設備可以實現高效協同工作,諸多問題迎刃而解。
各門派紛紛“跑馬圈地”邊緣計算成為5G重要基礎設施
邊緣計算是一種分布式計算架構,起始于在4G時代起始的2013年,在IBM和NokiaSiemens共同推出的一款計算平臺上出現。
當初架構的設想是將整個云計算大平臺的核心網網元遷移至靠近終端的邊緣。
泛指的是IT和云平臺的運算能力向靠近終端的地方下沉,融合網絡傳輸、計算、儲存和應用的創新能力,將數據資料的處理、應用程序的運行甚至一些功能服務的實現,由網絡中心下放到網絡邊緣的節點上。
之后,各大電信標準組織開始推動移動邊緣計算的規范化工作。
邊緣計算聯盟ECC針對邊緣計算,定義的了四個領域:設備域(感知與控制層)、網絡域(連接和網絡層)、數據域(存儲和服務層)、應用域(業務和智能層)。這四個“層域”就是邊緣計算的計算對象。
其應用程序在邊緣側發起,產生更快的網絡服務響應,滿足行業在實時業務、應用智能、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5G從架構設計之初就本源支持邊緣計算,并對網絡會話管理機制進行詳細設計。CCSA早在2017年9月通過了邊緣計算行標和研究報告的立項,邊緣計算行業規范即進入標準階段。應當說,邊緣計算不僅是一個行業,更是5G時代的基礎設施和基礎能力。邊緣計算的行業特點和發展階段,決定了其正在經歷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勃興時期。
如果仔細梳理的話,會發現在邊緣計算這一新鮮領域里至少集結了云計算、CDN、硬件設備、運營商、研究機構、產業聯盟、以及其它中小廠商等七八個門派。不同的門派出身,不僅帶來了不同的謀篇布局,同時也意味著不同的演進路徑。中國移動啟動了邊緣計算“Pioneer300”先鋒行動,并發布了IaaS平臺BC-Edge、邊緣Sigma平臺、OTII邊緣定制服務器;而浪潮則推出了首款OTII邊緣計算服務器。云計算廠商中,阿里云將戰略投入邊緣計算技術領域,推出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Edge之后,也快馬加鞭起來。隨后不僅聯合英特爾,推出了一個專門針對物聯網應用的開放性框架;還發布了物聯網邊緣網關技術;同時開源了實時計算平臺Blink。
處于商用爆發前夜但仍存三大問題需要解決
雖然MEC已成主流,但在實現大規模應用之前,MEC以及各種基于MEC的解決方案還存在三大問題和挑戰。一是移動性問題。MEC系統所涉及到的移動性問題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移動終端在特定MEC服務器覆蓋范圍內的移動,這種移動不涉及到MEC服務器的切換。另一種情況則是移動終端從一個源MEC服務器移動到另一個目的MEC服務器。
目前,ETSI和各大廠商也都在關注MEC移動性的問題,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問題將會得到逐步解決。二是計費問題。在當前網絡架構下,計費功能由核心網負責。移動邊緣計算平臺將網絡服務功能“下沉”到網絡邊緣,在網絡邊緣就可以進行計算卸載,這使得計費功能不易實現。
目前,ETSI的標準化工作尚未涉及到計費功能的實現,因此,當前還沒有統一的計費標準,不同的公司提供不同的計費標準。三是安全問題。在移動邊緣計算場景下,移動終端將會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因此原本用于云計算的許多安全解決方案可能不再適用于移動邊緣計算。不同層次的網關等網絡實體的認證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安全問題,因此,MEC系統必須解決認證、鑒權等安全性問題。
同時,基于MEC的通信過程涉及眾多內容共享和計算協作,因此,用戶的隱私保護成為MEC未來發展過程中亟須解決的挑戰。結語:盡管面臨上述問題,但相信隨著向5G不斷邁進,MEC仍將在更多新型場景下發揮重大作用。
同時,MEC行業標準的發布和MEC平臺的廣泛部署,也將為各大移動運營商、設備提供商、OTT和第三方公司帶來新的運營模式。在未來,MEC必將成為5G重要一環,助推網絡業務和通信服務進入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