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世界數字經濟發展,數據已成為用戶的核心資產,互聯網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安全風險不斷加劇。隱私泄露也對個人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風險,輕則造成個人財產損失,重則影響人身安全。vivo認為隱私是用戶的基本權利,必須全力保障,同時也把安全與隱私保護提升到公司戰略層面,通過最新最好的科技手段來保護用戶隱私,對標行業率先開發了領先的技術架構和產品功能點,在數據流動的全鏈路、用戶體驗的全場景,全面守護用戶隱私。基于vivo在安全行業長期堅持和領先競爭力,近日,國內領先的網絡安全行業門戶——FreeBuf,邀請vivo安全產品總監劉洪善出席專訪,分享了vivo對于隱私和安全議題的獨特洞察與思考。
本期嘉賓介紹
劉洪善,網絡安全碩士畢業,現任vivo安全產品總監,歷任國際知名智能終端科技公司、互聯網大廠的應用安全產品負責人、安全隱私規劃負責人、云安全產品負責人、高級安全工程師等職務。曾參與多個影響行業格局的安全隱私項目,在網絡安全行業擁有豐富的戰略規劃、技術與產品落地、市場營銷與運營管理等經驗。
? Freebuf:劉總,今天很高興能采訪您。作為安全業界的大咖、專家,您一定有很多的思想見解,想分享給業界和廣大用戶。
? 劉洪善:謝謝主持人,很高興能接受Freebuf這樣一家業界資深的權威安全媒體的采訪。不過請允許我聲明一點,今天我就是作為一個普通安全從業者隨便聊聊天,不是專家,更不是大咖,可能不能像業界的許多前輩和大牛一樣,提供很多超前或者有趣的觀點,請見諒。
? Freebuf:好的。請您講講個人在網絡安全方面的教育經歷,包括為什么選擇安全專業,以及求學過程中與網絡安全相關的趣事,包括自我學習,攻防研究等。
? 劉洪善:我的教育經歷比較簡單。在工作之前,我除了喜愛看書以外,沒有多少想法和愛好。
我從初中才開始接觸計算機,那時對于計算機也沒有多少認識,只是覺著很好玩,也正是在那個時候互聯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高中文理分科時,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選擇了理科,但那時候有點“不誤正業”,因為我們高中的前身是王陽明創建的,文史氛圍比較濃,所以那時候我就經常泡在圖書館看明史、看王陽明的心學。
(劉洪善所讀高中內王陽明雕像景)
高中的時候我還十分迷戀籃球,迷戀到什么程度呢?高考的前一天,我還在冒著大雨打球,打了一天,結果晚上發高燒。后面高考兩天,我就一邊吃著校醫開的藥,一邊迷迷糊糊的考試。沒想到最后成績還可以,但最終還是和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并被調劑到了我的母校——南京郵電大學,還很幸運的被錄取到了學校最好的專業——通信工程。
直到那時,我才真正開始系統的學習各種計算機相關內容,包括硬件知識、編程語言、操作系統等。現在還第一次寫出了自己的網頁和安卓程序的時刻記憶猶新,創新研發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而我真正算是接觸網絡安全領域,還是在一次十分偶然的情況下發生的。那是大三的時候,我照常在圖書館泡著,偶然看到了一本安全攻防相關的書。粗略閱讀之后,我發現里面都是些“搗蛋”的有趣事情,十分好玩。于是,我就照著書上說的試著做了幾個小木馬,并把它們放在學校機房里捉弄大家,偶爾也用工具給各大網站尋找安全漏洞,那時玩得不亦樂乎,也是大學里和安全最相關的事情了。
臨近大學畢業,看著空空如也的錢包,我決定去工作。這時幾個要好的同學卻拉著我一起去考研,他們開玩笑說“離考試也就2個月了,試試唄,萬一就考上了呢。”
我想想也是,反正后面工作時間還長著呢,也不差這兩個月時間。沒想到這一考還真就考上了。由于大學時期比較喜歡 “網絡安全”,這次讀研就選擇了網絡安全專業。那時這個專業遠沒有像現在這么普遍,國內開設網絡空間安全相關課程的院校很少,大家基本都還處于摸索之中,很多時候也要靠自學。而我卻十分有幸地跟著我的導師吳蒙教授,三年里,深入學習了安全相關的各類技術和體系,從密碼學到隱私計算,從安全開發到安全運維,幾乎都有涉獵,還基于剛興起的安卓寫了不少安全原型,收獲頗多。
(南京郵電大學79周年校慶景)
回首往昔,多年的求學生涯是我人生中最輕松的一段時光了,看看書,考考試,發發論文,寫寫原型,偶爾到“烏云網”提交點小漏洞換本書,很愜意。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看各種書籍,特別是在大學期間,我不怎么愛去上課,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圖書館里看書自學,科技、歷史、文學……什么都看,精神世界不可謂不豐富。讀書閑暇之余,就和同學們一起縱情山水,南京畢竟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可玩的景點非常多,例如中山陵、玄武湖、明孝陵……
(劉洪善于明孝陵拍攝的“治隆唐宋碑”)
毫不謙虛的說,在大學之前,我還只是個“三無”人員,無目的、無規劃、無準備,除了愛看書自學,也沒什么特別的地方,就憑著一股子興趣闖到了網絡安全領域里。但當我踏入了這個領域之后,就再也沒有動搖過,一晃就過了這十年。
? Freebuf:可否分享下,您在vivo之前的工作經歷,以及每段經歷給您帶來的成長和思考?
? 劉洪善:說起來,我的工作經歷可能比教育經歷還簡單。
畢業后,我進入了一家創業公司,成為一名安全工程師。當時很幸運,遇到了飛龍(郭耀)、加菲貓2位安全大牛,正是在他們的引導下,我才真正從學校時“想象中的安全”進入“實際中的安全”。那時這個創業公司遠沒有現在這么厲害,第一天入職時,同學問我入職的感受,我吐槽“像進了一個作坊”,和想象中高大上的CBD完全沒有關聯。
那時,安全團隊也還只有四五個人,遠沒有現在這么強大。當時最大的感觸就是創業不易,企業因為成本收益的考量,基本只能做安全體系中某幾塊。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安全要做什么、怎么做,得按照優先級進行排序,選擇幾個真正能夠開展得下去的安全工作去做。學術范圍內的理想安全體系,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但不一定適合于企業的實際情況。也因為是創業狀態,所以什么都得自己干,例如寫代碼、找漏洞、產品設計、安全管理等,讓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安全,也為后續的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再往后,加入了某互聯網大廠,有幸在馬杰、林曉東、劉蕊紅等業界舉足輕重的前輩的指導下工作,跟一幫非常優秀的同事,做了幾年的安全管理、安全工程和安全產品,參與了內部各類安全平臺的建設,也參與了各類外部項目,例如網址安全中心、云加速等,對安全體系和安全技術產品理解更深刻了,從開發、到產品落地、到商業運營的閉環都有了新的認識。那時安全團隊同樣也沒有現在這么強大,基本也是“大公司里創業”,我也不得不再次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從一名安全工程師,慢慢向綜合的安全技術產品方向發展。此時思考得更多的是,企業和用戶需要什么安全技術產品,怎么做好用戶體驗,怎么讓用戶滿意,所以技術、產品、運營都有所涉獵,自己也得以在安全領域里“橫向發展”。
后來,由于霧霾等原因,我萌發了回南方的想法。恰好另一家國際知名的智能終端科技公司,也就是我的前東家,正在尋找安全方面的人選,于是就來到了深圳,參與了這家公司云安全產品體系從0到1的構建。在這里的五年,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受錘煉的一段時間,整個人有點“脫胎換骨”的感覺。總的來說,既做了很多工作,也犯過一些錯誤,個人職業起起落落,對于成長十分有幫助。
而從甲方到乙方的轉變,也讓我對安全的理解有了明顯的變化。從前幾年思考怎么去做一個技術、產品,逐漸變成了怎么讓一個技術產品做到世界領先、獲得好的用戶體驗、取得好的商業表現。所以需要操心的事情就更多了,從安全戰略規劃到產品落地再到運營,都要忙活。例如在戰略規劃層面,通過三個核心要素——調查分析、指導方針、連貫性活動確定一個協調的、可落地的戰略,通過BLM模型、“五看三定”等方法論來明確自身在業界的位置,并采取相應的競爭戰略。在產品落地層面,通過IPD需求打分、KANO、RICE、價值工程等需求模型,來判斷需求的價值和優先級,按MVP原則、HEART框架等去落地功能滿足用戶需求,并根據用戶反饋快速迭代。在運營層面,通過上市操盤,加強用戶心智,通過NPS、產品數據、VOC來判斷產品體驗并加以改進等。我加入前公司的的時候,它的云市場份額還在Others,離開的時候,已經是中國第二、全球前五。當然,這樣的結果不依賴于個體,而是集體努力的結果。
我在前公司還參與了一個自研操作系統的安全隱私規劃和落地,以及應用安全產品的規劃和落地等等。
(劉洪善前東家發的離職紀念)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任何一個工作,都是集體努力的結果。因為現在的互聯網/IT行業早已過了單打獨斗的“作坊式”時代,任何一個大型的技術產品項目/商業項目,沒有集體的緊密配合是難以完成的。說得直白一點,沒有公司開工資,沒有開發、產品、運維、運營等等團隊的配合,一個人什么工作也做不了。包括我本人,都是團隊的一份子,依賴團隊的力量和支持,有幸與大家一起做了些工作而已。
? Freebuf:非常有趣的經歷和思考!現在在vivo呢,有什么感想?
? 劉洪善:2021年10月,我來到了vivo。因為這段經歷太短了,雖然也參與了不少工作,例如vivo X Fold、X Note等手機安全隱私功能的策劃與落地,但還有許多工作還沒做,所以暫時不好說。而且vivo是我的現公司,我也非常喜歡這家公司,但說多了,多少有點“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嫌疑。
(vivo公司總部景)
不過,客觀的說,vivo是一家完全以用戶為導向的簡單、純粹的公司,一切工作都圍繞用戶需求展開,因此我非常享受這里的工作氛圍。我在這里的主要工作,跟我之前的經歷差不多——負責公司安全賽道的技術產品規劃、落地和商業運營,通過安全規劃鐵三角、產品管理與安全運營的閉環,打造一流的安全產品,牽引公司安全技術的發展,為幾億用戶的隱私安全保駕護航。
目標是有了,使命也提出了,關鍵在于團隊整體的能力,能否承擔這樣的目標和使命。所以我這半年很大的精力是在組建和培養團隊,特別是專業能力要首先構建起來,沒有專業性,別的事情都是空中樓閣。這是一份激動人心的工作,我非常珍惜,也非常努力地履行著我的工作職責,希望明年這個時候有更多創新的技術產品可以跟大家分享。
? Freebuf:什么專業能力?
? 劉洪善:無論在安全行業里從事攻防、開發還是產品等工作,專業能力的基礎都是對所在行業長年的積累和理解。我從不相信沒在一個行業深耕個五到十年,只是靠網上搜來的幾條信息、聽了幾次報告,就成了“專家”。如果這么簡單,本身就說明這個行業沒什么門檻,更沒有什么發展前景。
在行業積累的基礎上,規劃、產品類的通用技能的精深,可以幫助個人和團隊更好的發展。按業界最佳實踐,規劃、產品類的核心能力是6個:路標/產品組合規劃能力、產品或解決方案規劃和定義能力、產品洞察與競爭分析能力、創新和孵化能力、需求分析與管理能力、用戶研究能力,一般選擇2-3個進行深耕就可以。
這里多感慨一句,我們做安全的人,有時太容易一下子鉆到單個技術產品細節里了,這樣的鉆研精神是非常好的,但有時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忘了用戶、忘了市場,沒有規劃、沒有部署,最后導致開發出的技術產品離用戶需求非常遠,用戶不滿意,商業結果不理想,團隊和技術就難以為繼。這樣的教訓太多、也太慘痛了。所以,直到現在,我雖然依然熱愛技術產品,對技術產品細節也非常關注,但經常會刻意的拉著自己回到現實,去思考怎么才能帶領團隊用好的技術產品,真正滿足用戶需求,帶來好的用戶體驗。
? Freebuf:眾所周知,當下隱私安全已經是國家、社會、企業和用戶關注的焦點,而vivo也一直非常注重隱私安全,那么請您分享vivo在隱私安全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 劉洪善:vivo有完整的安全認知、組織、流程和實踐,可以概括為隱私安全“三度”:高度、深度和溫度。
高度,即從公司戰略層面,重視和保障隱私保護投入。戰略,對任何公司都是根本性的,vivo把用戶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提升到公司戰略層面,也就保證了vivo在安全上的長期投入,能夠用最新最好的科技來保護用戶隱私。
深度,也就是在公司戰略的牽引下,把隱私安全技術產品體系做扎實。為了踐行安全戰略,vivo經過對行業的深入分析和洞察,結合內部實踐,總結明確了隱私保護三原則——透明可控、隱私端側處理和數據最小化。這三個原則,已經融入到vivo的產品和服務設計、開發、運營的各個環節,在數據流動的全鏈路、用戶體驗的全場景,全面守護用戶隱私。
基于安全戰略和三原則,結合業務實踐,vivo制定了隱私安全工作主攻的7大方向,概括為PROTECT:隱私保護、數據安全風險、產品對象安全、關鍵安全技術、安全工程、合規管理和安全攻防。
在7大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安全與隱私保護設計流程和各類平臺,形成了安全工程與合規、先進安全技術預研與構建、安全攻防等能力,來支撐各類產品的安全打造,護航各類業務的安全與合規發展。
最后是溫度,即,我們希望為用戶提供更人文更有溫度的安全守護,因為安全與隱私保護是個有著高度專業性和復雜性的領域,強迫每個用戶都成為“安全專家”是不現實的。因此,每個負責任的廠商,都必須考慮到安全科技的易用性,考慮人文的溫度,讓用戶可感知、可理解,從更科技,轉變到更人文更有溫度的安全守護。
當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們會持續努力,堅持長期主義,對用戶的感情多深一點,對安全的工作多干一點,點點滴滴的改進安全體驗,讓用戶在使用產品和服務時,放心、安心、省心甚至暖心。
? Freebuf:能否舉個具體的例子,說明vivo有哪些創新性的舉措來保護用戶的隱私安全?
? 劉洪善:這樣的創新在vivo有不少,比如,在去年11月舉行的vivo開發者大會上,vivo首席安全官魯京輝發布的千鏡安全架構。
(2021年,vivo首席安全官魯京輝發布vivo千鏡安全架構)
它基于隱私保護默認和設計驅動原則,內置于vivo設備中,通過可信的多層硬件和軟件功能構建了完整的隱私保護矩陣,全方位的守護用戶的數據和隱私:在芯片層,千鏡內置了硬件可信根,從最基礎的硬件來保護用戶隱私;在內核層,提供了可信執行環境,提升隱私保護等級;在框架層,使用可信度量,隨時感知設備安全等級;在應用層,通過可信交互,保護敏感數據的輸入等等,這四層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整體,彌補了單點技術產品的不足,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這個架構還在不斷增強,在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大家可以再次一睹它的風采。
又比如,我們在vivo X Note上發布的黑科技——“三麥降噪”。當你與隊友開麥互動玩游戲時,三麥降噪就會定向角度收取玩家的聲音,并屏蔽旁人的語音和環境的雜音,從而既達到了提升聲音品質的作用,又很好地保護了玩家的隱私。在全球范圍內,目前除了韓國某手機廠商,只有vivo實現了這樣的技術。
? Freebuf:現在業界各大手機廠商似乎都在推出很多的安全隱私賣點,這塊您怎么看?
? 劉洪善:我之前聽過這樣的一個極端的論調:“我們以前也沒有做安全隱私嘛,產品不還賣得好好的?”這些人是沒看到安全隱私已經成為了用戶關注的焦點,除了滿足用戶需求,沒有別的路可走;也不明白為什么國家社會層面越來越重視網絡安全。但另一個極端是,現在許多人又把安全隱私推到聚光燈下,給這個行業帶來過高的不必要的壓力。我們還是要保持清醒——現階段,雖然消費者的安全隱私意識正在覺醒,但安全隱私是從屬于產品和服務的,是產品和服務的基本要求和內置屬性,不可能是購買產品和服務的驅動力。我們需要的,就是默默保護好用戶,出風頭的事情可以干,但不能老想著出風頭。過于注重商業利益,把安全隱私做成了一門熱鬧的生意,天天想著我要做一個什么“賣點”,這絕對不是安全的初心。為用戶做好安全隱私防護,最好的狀態是用戶什么感知也沒有,或者一定讓用戶交互、感知,那就簡簡單單、清清爽爽,不需要像短視頻一樣,天天占著用戶的時間、天天在用戶中有存在感。
而且安全隱私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天然的遵從“木桶原理”——你保護好一個地方,還得保護另外一個地方,才能系統構建起一個“安全體系”。就像防護一個圍城,東南西北四個門都要守好,而不因東門人多、熱鬧,會成為“賣點”,我就派了100個士兵防守;南門人少、冷清,不是“賣點”,我就不防守,這就會導致整個安全體系出現安全漏洞。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有責任的企業,都把安全隱私定位為超越商業利益之上——安全的初心就不是作為賣點去炫耀的,而是作為產品的基本屬性和體驗,按照木桶原理、縱深防御原理、PbD、SDL等把產品安全老老實實地搭建起來,同時做好用戶體驗。如果非要用“賣點”這個詞,一個由安全組織、流程、技術、產品、合規、攻防和工程等等組成的一個相互配合的、完整的安全體系,才能真正地保護好產品,這才是用戶真正需要的“賣點”。
當然,每個公司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投入,選擇那些用戶感知強的點去優先做是沒有問題的,但需要在一個有規劃的安全體系下逐步的去做,有時一些用戶看不到的“冷清”的技術產品點,也得有容忍度,允許投一些資源去落實。
? Freebuf:您此前的工作經歷中甲方乙方安全都經歷了,就您自身的經驗來看,兩者有哪些不同?
? 劉洪善:兩者差別還是不小的。
甲方安全的本質,是與管理層緊密溝通,以獲得一定的資源,從專業的安全角度,去服務好業務。甲方知道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樣的安全技術和產品,這些技術產品必須緊貼業務,業務就是他們的“甲方”。因此他們必須懂業務、服務業務,否則安全就無存在的價值,這就導致企業里個性化的安全需求很多。
乙方安全,本質是商業運營,只是所在的行業恰好是安全而已,根本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推出安全產品和服務,以獲得最大的商業回報。這就決定了乙方都只想做通用的安全需求,排斥個性化需求。
在沒有安全合規或者安全事件驅動的情況下,甲方總是想在有限的預算里,提出盡可能多的個性化的需求;乙方為了商業運營,則必須做通用化的安全技術產品,否則很難生存下去。這個矛盾,可能是為什么大量甲方跳槽出來創業,希望幫企業做好安全,或者乙方跳到甲方工作,嘗嘗做“甲方爸爸的快樂”的一個原因,也很可能是中國安全市場為何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的原因:需求方和供應方并沒有真正無縫銜接起來。
但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新技術的涌現,越來越多人才的涌入,這個矛盾總會解決的,安全行業的騰飛不會很遠了。就目前階段來說,甲方負責制定策略、爭取資源、服務業務、提出需求、做一定的制定開發適配等,乙方則負責提供通用類的專業安全產品與服務等,這個分工是比較合理、也比較實用的,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關系,目標都是服務好業務、最終服務好用戶。
? Freebuf:在您多年的從業經歷中,有沒有一兩件事情對您的觸動或影響很大,或者讓您印象很深刻?
? 劉洪善:挺多的,這里分享其中的一件,是關于“戰略認知”的。
剛加入前東家時,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寫材料,向輪值董事長匯報安全業務怎么做。那應該是我當時接觸過的最高級別的匯報(后來又參與了多次類似的匯報)。很多專家一起,在會議室里寫了近一個月才完成。有時我們也會在私底下抱怨,認為在匯報、PPT這些方面花費那么多時間實在是“浪費”,還不如多做一些具體工作。
后來我才明白,這類匯報的價值其實很大。假如連自己負責的業務都說不清楚,那么這個業務能做好的概率微乎其微。互聯網早已過了撞大運的藍海時代,任何一個業務的創建和提升,沒有系統性的思考,贏的機會非常渺茫。
所以,無論做什么業務,都要有“戰略”思維,要有規劃,要有布局,知道如何產生一個適合團隊的戰略,如何判斷一個戰略的好壞,如何調動資源,如何獲得好的用戶體驗,如何達成比較理想的商業結果等等,這樣才能做更大的事情,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價值。
另外,無論是在甲方還是乙方做安全,與管理層溝通對齊認知都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不然安全的資源從何而來?不可不重視。
? Freebuf:當下網絡安全人才缺口日益龐大,vivo如何獲得安全人才,更傾向外部招聘還是內部培養?
? 劉洪善:內部培養和外部招聘都是重要的手段。即使不是人才匱乏,我也建議大家不必要求團隊里的每個人一開始就有安全背景和經驗,一是不現實,二是應該用動態的觀點看待人才——首先人總是可以學習成長的;其次,背景多元的團隊,反倒有利于本來就需要多元視角的安全工作;最后,不管從事什么業務的團隊,多樣性本身就是團隊成熟與活力的基本要求。
? Freebuf:請您介紹一下目前vivo的安全與隱私保護團隊,并分享一下您是如何進行團隊管理,最大化發揮團隊的價值的?
? 劉洪善:vivo的安全和隱私保護團隊,是結合了vivo整體的安全戰略和對整個行業發展趨勢的認知構成的,由幾個不同的領域的專業團隊組成。
第一個,是安全技術團隊,主要解決基礎的安全能力建設的問題。
第二個,是安全工程與合規管理團隊,主要聚焦于產品開發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化管理、業務使能中的安全質量水平的保障,以及整個公司范圍的數據安全和合規的建設及業務流程的支撐。
第三個,是千鏡安全實驗室,主要是作為安全藍軍的角色,去解決既可攻又可防的問題。
(千鏡安全實驗室每年都舉辦各類安全攻防大賽)
最后一個,是我們的安全規劃、產品與運營團隊,主要是負責vivo的安全產品規劃、產品建設及安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運營相關的管理性工作。
這幾個團隊緊密配合,目標只有一個:讓用戶安全便捷的享受數字生活。
(安全團隊聚餐的歡樂時刻)
至于團隊管理,雖說我從0到1創建過許多業務和團隊,但也說不上多少經驗。我只是比較相信“古來事業由人做”,把人團結好了,沒有什么是做不成的。管理的方法千千萬萬,但我想這三點可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是踐行企業文化價值觀,才能團結五湖四海的人才。誰有好的文化價值觀,誰能更堅決的踐行文化價值觀,誰就能把人才組織和團結起來,最大的發揮出人才間的組合作用,從而戰無不勝,小團隊如此,大企業也如此。
二是不斷提升戰略認知。認知沒有大小,只有高低,再小的團隊,它也有戰略和認知。如果認知停留在一個比較淺的層次,做事業就是在碰運氣,所謂瞎貓撞老鼠。
三是有足夠的戰略自信。每個合法合規的企業,能夠生存下來、發展下去,肯定都有它強大的地方,例如靈活高效的企業文化、快速工程化的能力等,每個企業都應該有某種程度的戰略自信。但在戰術上,即細節上,我們要敬畏每個用戶,尊重每個友商,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始終要相信,別人能做出的事業,我們一樣能做到,而且經過努力,還能夠做得比別人更出色一些。
? Freebuf:作為一名資深網絡安全大咖,請您分享一下您個人在網絡安全方面的心得感悟。
? 劉洪善:對于安全,我一直堅持兩個“主義”:
第一,堅持樂觀主義。我一直堅信網絡安全行業會越來越好。現在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層面越來越關注隱私安全,投入越來越多,就是一個證明。當前的安全形勢和十年前相比可謂天差地別,十年前很多企業根本不知道安全隱私為何物,但今天如果還是如此,那這個企業遲早要因為安全隱私問題栽跟頭,給品牌和經濟造成巨大損失,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看看各類媒體報道就知道,安全隱私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基本需求。
第二,堅持長期主義。和AI、XR等新興產業相比,安全似乎一直沒那么風光,甚至比較寂寞,需要有點“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的情懷,堅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例如先花個10年的時間,將自己所處的行業吃透,而不是隨風而動:O2O火的時候去做O2O;大數據熱了又去做大數據,現在AI又火了就又想去做AI;元宇宙現在鬧得火熱,一夜之間到處都是“元宇宙專家”,如墻頭草、水中萍,扎不下根,耐不住寂寞,這個行業懂一些,那個行業了解一點,都不深入,何談發展?
? Freebuf:謝謝劉總,最后,可否分享下您工作之外還有什么愛好?聽說您也經常寫書法,寫文章?
? 劉洪善:我個人生活比較簡單,只有兩個愛好:一是工作,二是讀書。
對工作,我的理想是能夠一直忙自己熱愛的事業,到八九十歲的時候還能在一線干工作。全副身心干事業,這是難得的幸福。
對讀書,我是再忙再累,每日也讀一點,正所謂飯可一日不吃,覺可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讀書的愛好從識字時就已開始,于我而言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工作讀書以外,我平時還喜歡寫寫書法,跑步鍛煉身體等。
(劉洪善于出差途中看書)
至于寫文章,在工作中也經常需要,從業到現在,至少寫了500篇了。在《人民日報》《中國信息安全》等媒體上都有發表過,有些還是百萬閱讀。工作之外,我也喜歡在朋友圈寫寫生活相關的文章,也不求閱讀量,只求和朋友們分享當時的所思所想。如今,寫文章對于我來說,已經很難區分是工作需要還是個人愛好了。
vivo把“數據安全、隱私保護與守法合規作為企業研發經營活動中絕對不可以觸碰的紅線和基本底線”,背后正是源于vivo長期對用戶安全隱私的思考和堅持。vivo在安全賽道上長期投入,持續構建完整的隱私保護體系,打造了千鏡安全架構、高通SPU芯片級安全守護、千鏡可信引擎、原子隱私系統等多項安全功能及產品為用戶提供極致的安全守護。vivo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安全行業樹立了標桿和給其它科技企業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時,vivo率先在業界提出了人文安全的理念:除了用科技守護用戶隱私,還需要更透明可控的安全設計、更優雅易用的安全體驗、更關注特殊人群的隱私保護需求,從更科技,轉變到更人文更有溫度的安全守護。相信vivo將繼續在安全行業“以行踐言”,全力保障用戶隱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