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伴著吹面不寒的陣陣東風,華夏大地正掀起一波波振奮人心的創新浪潮,悄然重塑著全球產業競爭的新格局。如今,在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旗艦級消費電子等閃耀全球的“創新名片”背后,離不開中國工業與時俱進、厚積薄發的穩健支撐。這種蓬勃的勢頭,也激勵著廣大工業企業加速推動新型工業化、打造新質生產力,賦予了他們寶貴信心與堅定決心。
步履堅定,前行的方向也格外清晰。2025年政府部門提出,不僅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這些目標,無疑為新質生產力推動的未來工業轉型打開了新的廣闊空間。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這一布局謀篇的背后,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為產業持續注入的數字化、綠色化賦能。不斷涌現的創新技術正如汩汩不絕的“源頭活水”,不斷為“產業清渠”帶來變革與激蕩的力量,描繪出未來工業的嶄新圖景。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丁曉紅
AI賦能產業轉型:從技術探索到場景深耕
在持續打造新質生產力、激發創新動能的道路上,施耐德電氣有一條簡明扼要、屢試不爽的方法論——“把好鋼盡快用在刀刃上”。簡而言之,就是讓新技術創新成果,盡快在實際的產業場景中落地淬煉,不斷為千行百業帶來“點石成金”的價值賦能。
正值爆發式發展的AI技術,正是這樣的一塊“好鋼”。AI技術的巨大潛力已無須多言,但如何將其真正融入千變萬化的工業場景,解決形形色色的業務難題呢?面對這一問題,施耐德電氣在制造業能力提升的“重要陣地”——供應鏈轉型領域,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
2024年,施耐德電氣上海普陀工廠和蒙特雷1號工廠榮登世界經濟論壇的“燈塔工廠”名單。在這兩家工廠中,無處不在的工業AI應用,成為讓供應鏈“脫胎換骨”的強勁引擎。在上海普陀工廠,機器學習支持的數字快速原型制作、智能規劃與排程以及生成式AI運維等“效率利器”,讓訂單交付時間大幅縮短了67%,人均生產效率提高了82%。
除了“燈塔工廠”,在施耐德電氣的探索和推動下,AI賦能正在更多的垂直產業場景中嶄露頭角:從制定啤酒產線智能控制策略,實現物料節約與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到助力工廠設備預測性維護,減少非計劃宕機和備件消耗,節省設備額外維護成本;從助力數據中心降低末端空調系統電力消耗,提升制冷效率,到助力半導體企業對制冷量需求進行精準預測,實現冰機能耗的精細化管理……作為AI場景化應用的“實踐者”和“賦能者”,施耐德電氣正加速將AI技術與各垂直行業場景進行深度融合,為各行各業的提質增效帶來新的創新靈感和實現路徑。
直至今日,更具創新性的AI技術成果仍在不斷“淬煉出爐”,等待行業的檢驗。例如在日前,施耐德電氣又獲得了一項利用AI技術增強過程安全、降低潛在危害的創新專利。這樣的進展,無疑為AI技術拓展過程安全領域這塊“新陣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我們和產業伙伴的共同努力下,施耐德電氣也將繼續把AI技術深度融入到更多的垂直工業場景中去,在不斷延展的新行業、新領域擴散出一圈圈嶄新的價值漣漪。
數字生產力崛起:軟件定義的工業未來
對AI的深度產業化開發,有力地彰顯了施耐德電氣持續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堅定決心。在我們看來,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義,正是將數據轉化為洞察,將洞察轉化為行動,從而為工業企業實現競爭力躍遷提供精確引導。
而要充分挖掘工業大數據的價值,提升企業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提高生產與運營效率,就必須通過軟件賦能,使自動化技術“形神兼備”。因此,在發展數字生產力這個大方向上,施耐德電氣將繼續推動“軟件定義的自動化”這一創新理念,為產業繪制出行之有效的轉型路線圖。
在這方面,施耐德電氣旗下的工業軟件AVEVA劍維軟件,在工業大數據與AI、數字孿生等技術的加持下如虎添翼。它可以幫助企業在虛擬世界中構建起有助于增強態勢感知能力的“數字鏡像”,并實現從設計、構建、運營到維護的全生命周期優化。
與此同時,“開放”是施耐德電氣在數字化領域孜孜不倦提倡和推廣的另一個“關鍵詞”,其用意在于進一步打破數字化時代產業面臨的創新和生產力瓶頸。長期以來,傳統自動化系統常因硬件與軟件的強耦合性,面臨升級成本高、靈活性不足等問題。而施耐德電氣推出的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EAE),通過解耦軟件和硬件,幫助企業實現IT與OT的融合,推動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即插即生產”,有效解決了不同廠商間應用軟件的可移植性、可配置性和互操作性難題。這一先進、開放的自動化平臺,正幫助越來越多的企業享受到更加靈活、高效、敏捷的轉型體驗,其功能和行業庫也在不斷豐富,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物流、水處理、食品飲料、交通等行業。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將5G工業蜂窩網+開放自動化成功結合,為我們自己的上海工廠帶來巨大的成本收益與效率提升。
開放自動化不僅是技術范式的革新,更代表了自動化技術領域對“供給側改革”的積極響應,即通過提供一個競爭更充分、選擇更多樣化、轉型門檻更低的技術市場環境,讓更多的企業得以共享數字化紅利,輕松定義最適應自身需求的數字化未來。
綠色生產力進階:可持續與效率的平衡之道
在國家的相關報告中,對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要求堅定不移。這一頂層設計投射到工業領域,則使“工業可持續”繼續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對企業而言,要適應碳中和目標及環境生態、全球綠色競爭力門檻升級等挑戰,勢必需要從更加全局的視野進行長遠規劃;如果僅關注短期效益而忽視綠色轉型,企業不僅將面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壓力,還可能錯失新一輪全球競爭的先機。
施耐德電氣一直認為,綠色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過工業軟件、自動化系統和能源管理這三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協同,構建韌性可持續的工業體系,最終達成兩者的“雙贏”。為此,我們通過為廣大企業伙伴提供“從咨詢到落地”的整體解決方案,幫助其更好地融合能源管理與自動化,兼顧能源與過程效率的提升,從而在推進工業可持續的過程中步步為贏。比如,借助施耐德電氣的垃圾焚燒電站“少人值守”解決方案,上海嘉定再生能源實現了從傳統人力依賴向智慧工廠的跨越式升級。通過部署智能化和自動化技術,操作數量和報警數量減少了90%以上,燃燒系統、煙氣系統、汽機系統等主要工藝系統實現了全自動運行,部分系統控制可實現無人值守。由于這一項目突出的經濟、安全和環保效益,上海嘉定可再生能源被嘉定區政府評為嘉定區智能工廠。
與此同時,施耐德電氣還通過綠色采購、綠色生產和綠色交付,結合供應商“零碳計劃”,有力地帶動了上下游整體減排的積極效應,促進整條產業價值鏈在工業可持續的道路上攜手前行。
聚合生態之力,共赴工業未來之海
站在新一輪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的交匯點,我們深知,這個時代的布局不僅僅在于技術的競爭,更是格局與視野的延伸與交匯。企業的使命也不僅是創造商業價值,更應以技術為紐帶,以生態為牽引,為產業和社會創造智慧與綠色的長期價值。
施耐德電氣已經為新的征途做好準備。在這條歷久彌新的道路上,我們不光是新技術、新應用的實踐者,更是整個產業的賦能者和影響者。
展望2025年,施耐德電氣將繼續向“新”發展,在AI、5G等前沿技術領域銳意創新,為產業轉型提供更加全面的硬件、軟件、咨詢和服務;同時,我們也將繼續向“深”發展,堅持深耕應用場景,挖掘行業需求,繼續深入推進“軟件定義的自動化”和“工業可持續”在行業落地。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將進一步拓寬發展的“廣度”,讓創新的“源頭活水”不僅僅惠及“一方清渠”,而能在更加廣闊的“江河湖海”中,掀起更加雄渾偉岸的轉型之力。
為此,施耐德電氣除了提供數字化和綠色化的解決方案,還將發揮全球化的研發、生產和運營優勢,賦能更多本土企業邁出海外發展的腳步,助力其在全球舞臺上一展風采。施耐德電氣也將在生態建設上投入更多資源,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之間的協同和共享,形成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產業生態圈,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為整個工業的高效與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以技術之清流,滌蕩轉型之淤塞;以協作之合力,共舉創新之觥籌。面向未來,讓我們攜手共進,續寫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