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冬奧會成為了萬眾焦點,賽況登頂熱搜已成常態,吉祥物的火爆讓人感慨”一墩難求”。當然,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隨處可見的智能制造的身影。冬奧會過后,智能制造的熱潮能否持續?
答案是肯定的。從頂層設計上來看,目前我國已陸續發布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從國家層面部署推動智能制造發展,我國各地也紛紛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制造建設。
2021年5月,廣東省此前印發了《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并制定了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措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廣東省工業互聯網國家示范區引領作用顯著,推動超過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施數字化轉型,帶動100萬家企業上云用云降本提質增效,以數字化引領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
2021年12月,江蘇省印發《江蘇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計劃聚焦省重點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大力實施“十大工程”,加快推動龍頭骨干企業、中小企業、產業鏈“智改數轉”,夯實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軟件、智能硬件和裝備、網絡設施及安全等基礎支撐,加大優秀服務商培育和典型案例推廣應用力度,推動“智改數轉”各項任務加快落地落實。江蘇省將每年安排12億元專項資金,采取貸款貼息、有效投入補助等方式,支持工業企業“智改數轉”。
此外,2021年,全國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智能制造與數字化轉型的行動計劃與措施,例如《天津市加快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上海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山東省“十四五”數字強省建設規劃》、《廣西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行動方案》、《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對各地制造企業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給予指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可以說,國家、地方政策的支持是推動企業智能制造轉型與項目落地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各大企業紛紛跟進,加快建設智能工廠,推進生產制造的智能化。
路特斯武漢智能工廠將數字化、智能化等生產理念貫穿設計、建設全過程,在智能化方面,車輛完成質檢后,可實現無人駕駛入庫;在倉儲物流環節,可實現全流程無人化、自動化;
小米公司生產工序都已實現自動化生產,此外小米公司還計劃在2023年投產一座年產千萬臺的智能工廠;
寧德時代臨港新片區智能工廠建設項目近日開工,將致力于研究低能耗長續航動力電池系架構及控制系統集成開發和應用、高效能電池系統熱管理及低溫環境應用技術研發應用及多層級電池安全防護技術研發,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系統集成效率,系統解決新能源汽車里程焦慮、快充等行業關鍵痛點,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進程;
上海發那科智能工廠三期項目位于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內,于2020年底正式啟動,項目占地431畝,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被列為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投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100億元。
各大企業加緊時間建設智能工廠,也是市場需求刺激的產物。在全球制造業產業變革的進程里,制造業對生產設備和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需求越來越強烈。數據顯示,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2025年將快速增長至3848億美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2.38%。
小結:當前,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在大力推進制造業的復興。在工業4.0、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熱潮下,我國制造業目前正逐步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國內制造業生產方式也逐漸向自動化生產、智能工廠的生產方式轉變,新能源汽車、3C消費電子等越來越多的行業正加速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在此背景下,智能制造的熱潮依然能夠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