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件事情:甲骨文宣布裁撤部分中國研發中心員工,首批有900人被裁。裁員看似與數據庫無關,但眾所周知,數據庫是甲骨文帝國的基石。透過甲骨文今天的境遇其實也能大體看出甲骨文數據庫的市場前景。
一邊是新興力量的大張旗鼓加入數據庫市場,一邊是老牌廠商的褪色,難道數據庫市場真的要變天?甲骨文在數據庫市場的地位人所共知,甲骨文一直是數據庫市場的絕對老大,多少年來雖挑戰者眾多,卻從來沒有誰能真正撼動甲骨文的市場地位,哪怕是來勢兇猛的開源數據庫沒有真正威脅到甲骨文。那么,現在這些廠商為什么紛紛揭竿而起,挑戰傳統數據庫市場,所謂何來?
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數據庫對企業級市場太重要了,華為需要,阿里云也需要。有人說“得數據庫者得企業級市場”。據不完全統計,關鍵業務系統中有90%基于數據庫系統開發,而數據庫系統具有非常高的用戶粘性。甲骨文就是因數據庫而崛起的。云時代來臨,對于眾多云服務商而言,提高客戶的粘性非常重要,隨著IaaS的同質化,這個難度越來越大。如果從數據庫著手,將客戶業務與應用及數據庫深度融合,就不失為一種非常有效的“留客”方法。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云服務商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數據庫,2014年AWS推出了Aurora,3年后阿里云推出POLARDB,騰訊云也有CynosDB,青云也有RadonDB等等。今天,華為也推出了GaussDB。
另一方面,云原生數據庫在和傳統數據庫的競爭有自己的天生優勢。云原生數據庫因天然地具備云計算的彈性能力,兼具開源數據庫的易用、開放特點,及傳統數據庫的管理和處理性能等優勢,成為企業上云時的優先選擇,再加上阿里云和AWS等擁有的龐大用戶群,云數據庫正在迎來屬于自己的時代。
與之相比,傳統數據庫誕生于上個世紀70、80年代,面臨云和大數據時代的挑戰。比如,不斷增長的數據要么超過數據庫的極限,要么需要高昂的投資來支撐。另外,傳統數據庫的擴展性和靈活性也很難滿足很多數據處理的需求。因此,除了云原生數據庫外,市場還出現了一批NewSQL和NoSQL數據庫,如Hbase、MangoDB,它們在一些領域如魚得水,非常受歡迎。這些產品也向傳統數據庫市場發起了挑戰,再加上開源數據庫市場的快速增長,進一步蠶食了傳統數據庫的市場。
種種原因在一起,數據庫市場大變局就在所難免,傳統數據庫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在發生改變。未來的市場誰會主導,我們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