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來 IPRAN更符合發展需求
去年,中國電信實施了國內IPRAN設備的首次集采,引起了業界對PTN和IPRAN兩種移動回傳技術的大討論。今年年初,中國聯通也將IPRAN從試驗場搬上集采的競技臺,再次將焦點匯聚在分組傳輸技術上。相比之下,中國移動似乎是PTN的忠實擁護者,很早之前就開展了大范圍的部署實施。
事實上,PTN和IPRAN都是移動回傳適應分組化要求的產物。唐雄燕表示,在3G初期,運營商主要通過MSTP技術來實現移動回傳。但隨著3G發展的加快,數據流量出現了海嘯,運營商必須進行移動回傳網的擴容來增加帶寬。同時,移動網絡ALLIP的發展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在這兩方面的推動下,回傳網分組化的趨勢日益突出。為了適應分組化的要求,原有的傳輸技術MSTP增加了數據的處理能力,發展成為PTN;而原有的數據處理設備,例如路由器、交換機等,也從過去單純地承載IP流量逐漸進入移動回傳領域,形成了IPRAN。
緣何三大運營商在移動回傳技術上的選擇會有所不同呢?唐雄燕指出:“中國移動選擇PTN,是因為其原本沒有傳輸網,從電信分營出去以后,一直租用電信的傳輸資源進行業務運營。要填補這一空缺,中國移動沒必要采用老的MSTP技術,而PTN也適應了他們的要求,比如能更好地承載TDM的業務等。此外,中國移動當初建PTN的目的就是為了移動回傳,并沒有全業務運營的考慮。而且幾年前, PTN相對穩定、可靠。”
相對于中國移動來說,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在移動回傳方面的需求則更加復雜。唐雄燕指出,電信和聯通是全業務運營商,并且已經有完善的傳輸網絡,現有的MSTP技術承載TDM、2G、3G業務是可以的。但面向未來的LTE和出于對全業務承載的考慮,城域網不僅需要承擔移動回傳,更需要實現移動與固網業務的融合承載,所以提出了對3層,也就是對IP能力的要求。他表示:“隨著LTE網絡扁平化、IP化的發展,運營商對3層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匯聚層和核心層必須要有支持3層功能的設備。而滿足3層功能的設備過去只有IP數據設備,也就是IPRAN;為此部分PTN設備也引入3層功能。但在接入層,對三層功能的要求較弱,因為接入層只需要滿足2層需要即可。部分分組傳送設備兼具IPRAN與PTN特性,技術界限逐步模糊,從中也可看出IPRAN與PTN相互借鑒甚至融合的趨勢。”
國內嘗新 尚有諸多問題待解
雖然IPRAN是近幾年才開始在國內試驗、集采,但在國際市場上,IPRAN已經早有了廣泛部署。據統計,全球TOP 50的運營商中,近90%選擇IPRAN進行3G業務承載,典型運營商包括AT&T、Verizon、Sprint、荷蘭皇家電信(KPN)、貝爾電信集團(BCE)、MTN、Rogers、西班牙電信、Telenor等。還有一部分運營商于2008至2009年間選擇了其他分組承載技術之后,又于2010年引入了IP RAN承載網建設,例如英國電信、德國電信、沃達豐等。
中國的3G起步較晚,原有的MSTP在初期基本能夠滿足承載的需求,因此IPRAN在國內一直處于小范圍測試的階段。隨著電信和聯通的集采,運營商在IPRAN方面的部署也即將拉開序幕。但由于國內在這方面的經驗不足,仍面臨諸多待解難題。
唐雄燕表示,IPRAN源于傳統的數據設備,這些設備的技術是成熟的。但用于移動回傳,他們需要滿足新的要求,比如定時、保護和恢復、運行維護管理、移動與固網業務在傳送模式上的差別等。原來的這些數據設備需要改進,這是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將數據設備用于移動回傳在國內尚屬新的嘗試。過去,這個領域都是傳輸人員進行維護,他們習慣于配靜態電路等操作模式。IPRAN的部署將部分改變過去的維護模式,維護人員的適應和運維體制變革是個大問題。”唐雄燕指出,“隨著大規模的部署,數據設備的可靠性等也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包括保護恢復機制、環形組網的穩定性等”
聯通集采 逾120本地網將相繼部署
為適應移動網絡未來發展的需求,滿足對移動和固網業務的融合承載,中國聯通于年初進行了IPRAN的大范圍測試,并開始了繼中國電信后的第二次國內IPRAN集采。據悉,目前集采已經完成評標工作,并進入到最后的信息匯總階段。
唐雄燕表示,此次招標涉及120多個本地網,投標結果公布后,各地將陸續進入實施部署。“中國聯通的MSTP已經不再進行大范圍擴容和新建,但業務在發展,對本地傳輸網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所以隨著業務的提升,IPRAN等分組型傳送設備也將逐漸在城域網中得到規模部署。”唐雄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