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域網(WAN)帶寬昂貴,絕大多數用戶也因此只能擁有有限的廣域網帶寬,而與之相反的是,廣域網上的應用持續增多,速度成為廣域網的最大殺手。在不增加廣域網帶寬的情況下,能否找到合理的方法把“速度過慢”這個殺手干掉?廣域網優化技術承擔起了重任。更可貴的是,廣域網優化不僅僅停留在提速這個層面,流量管理、QoS等也一并因此得到了改善。看來,真的已經到用戶請之落戶的時候了。
陌生但炙手可熱
廣域網優化并不是新概念,當廣域網存在的低帶寬和高延遲暴露出來之時,廣域網優化就應該大有用武之地了。但廣域網優化的概念比較寬泛,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廣域網傳輸、Web加速、帶寬管理都屬于優化的范圍。我們將探討的主角定位在廣域網傳輸,因為一方面它最受關注,另一方面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的問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正如F5公司市場渠道總監柯文先生所說的那樣,一般講到廣域網優化,更多的是指廣域網傳輸問題。
雖然廣域網優化并不新鮮,但對于絕大多數用戶來講,用陌生和知之甚少最為恰當了。“聽說過廣域網優化,好像和網絡緩存器有些類似,可以提高網絡傳輸速度。”具有多年網絡建設和管理經驗的河北省滄州供電公司的夢海江先生的這一說法,代表了國內一些大用戶對廣域網優化的認識,而一些中小型用戶多數都對廣域網優化很陌生。“目前廣域網優化存在的障礙是宣傳太少,非常多的用戶并不知道還有這樣的技術存在。”專注于該領域的快沙科技副總裁張福國先生一語擊中要害。
和國內用戶對廣域網優化的認識還很陌生所不同的是,在北美等信息化開展早的國家,這一概念已經炙手可熱。去年,美國調研機構Merrill Lynch通過對100家大型企業的CIO進行調查,得出了企業網絡建設的開支排名,廣域網優化緊隨網絡安全、三層交換、VoIP之后,而前面三項大家已經再熟悉不過了。用戶需求就是導向器,廠商們不可能對這一需求不給予足夠的關注。拋開傳統的應用加速、數據壓縮、動態緩存、IP流量管理以及QoS等不說,本著創新才能夠起家的原則,一些新興廠商在廣域網優化身上找到了爆發點,Actona、Peribit、Riverbed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具備了排名“老四”的潛力不可能不吸引“大佬們”的注意,結果,早在2004年4月Cisco就收購了Actona;一年之后Peribit成為了Juniper的桌上餐。Riverbed大中華區總經理王國興先生也表示,“很多公司找到我們,但我們拒絕賣掉。”
因解決問題而誕生
為什么廣域網優化會受到如此青睞呢?原因是它的確能解決廣域網目前存在的幾大關鍵弊病。首先,帶寬問題。廣域網的帶寬比局域網帶寬差得太多,如一條T1線路的帶寬只相當于千兆網的千分之一,許多幀中繼線路的帶寬只有256Kbps,并且廣域網帶寬的增加會帶來成本大幅度上升。其次,延遲問題。打過跨國IP電話的人或許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說完話后,對方的回音總是過一小段時間才能聽到,這就是延遲的最好例子,在進行視頻通話時就更明顯了。目前廣域網應用劇增,除了語音、視頻外,傳輸圖形或圖像文件、海量數據的處理,都是困擾用戶的實際應用。再有,協議問題。一些目前采用的協議并不是為廣域網而設計的(如TCP協議),協議效率低下,性能不夠理想。
Gartner調研總監Joe Skorupa表示:“現在數據保護體系的分散特性和高性能要求,以及較為高昂的廣域網費用,導致令人失望的應用性能或大筆的廣域網開支。具備高容量網絡環境的企業擁有大量用戶或多種不同應用,它們需要一個廣域網優化解決方案。”
張福國認為,很多用戶在廣域網優化傳輸方面確實存在非常迫切的需求,但對于這個互聯網中新的細分行業并不熟悉,而被迫選用投入非常大的其他技術(比如衛星數據傳輸),從長遠來看,廣域網優化技術具有非常好的性價比,可以實現高帶寬、穩定、廉價、高速的傳輸優勢,前景明朗。
技術以巧破千斤
數據壓縮、動態緩存、IP流量管理以及QoS等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廣域網傳輸加速的問題。但壓縮僅僅解決了帶寬資源的問題,對于延遲非常大的鏈路,僅靠壓縮是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的。因此一些新的技術已經唱起了主角。領先的幾家廠商,如Juniper、F5、Riverbed采用的技術都能夠解決帶寬和延遲兩方面的問題。
Juniper大中華區新興技術經理吳若松先生講,Juniper對Peribit的收購,獲得了理想的廣域網優化技術。在Juniper的廣域網優化技術體系中,首先是壓縮技術,包括分子序列壓縮和網絡序列緩存。但僅有這些還不夠,應用加速是方案的特色,包括基于TCP層的加速和基于應用層的加速。柯文表示,F5采用的是新技術,重點解決應用層問題,其中TDR(透明數據壓縮)技術可以顯著降低許多應用的帶寬消耗,有些應用可將傳輸數據量減少95%。
#p#副標題#e#
王國興表示,“Steelhead系列設備結合Riverbed的多種技術(如數據壓縮、TCP優化、應用級吞吐優化、遠程辦公室文件管理功能等),可以為眾多應用提供一套完整而又強大的廣域網優化解決方案。”其中可擴展數據引用(SDR)技術可支持所有TCP應用,包括Microsoft Office、Lotus Notes、CAD、ERP、FTP和HTTP等,它能保證同一份數據在廣域網上絕對不需要重復傳送。
下面,通過盡可能簡單的方式來解釋一下技術的本質。在廣域網中傳輸的是數據包,優化技術是把數據包拆分成很多“碎片”,并對“碎片”分配唯一指針,將指針分別存儲在本地設備和目的地接收設備中,當具有相同指針內容再次需要傳輸時,只傳輸指針到目的地,接收設備根據指針便在本地的設備中提取出內容。只要“碎片”足夠小,傳遞內容相同的概率就會足夠大。對于同一個用戶而言,往往需要頻繁傳輸相同或相似信息,效果非常明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對于PPT文件來講,所有頁碼中Logo、表頭、表尾內容都是相同的,不需要重傳,并且對再次更改的PPT,往往只是更改了非常少的內容,再次傳送則實際上僅需要傳送更改的內容即可。
除了前面提到的幾家在該領域有著很大知名度的跨國公司外,記者欣喜地發現,國內也有公司在這方面有著不錯的技術,快沙科技就是其一。該公司副總裁張福國表示,目前很多技術都或多或少地解決延遲過大的問題,但目前在廣域網中普遍存在丟包率高的問題也非常突出,尤其是在跨ISP、跨國網絡數據傳輸時,傳輸丟包率往往超過30%以上,單純依靠優化延遲的效果非常有限,必須要對丟包率過高的問題進行優化。針對傳輸丟包率過高的問題,快沙科技開發出了廣域網傳輸的全面優化技術—Quickfirer高速傳輸技術,該技術不但可以解決延遲過大的問題,同時對傳輸過程中丟包率過高問題也進行了有效解決。
除了以上談到的一些技術外,更理想的TCP協議——高速TCP(HS-TCP)已經在測試之中。TCP常常會遭到非議,因為它控制擁塞的算法并不是很合理,HS-TCP能夠解決這一問題。HS-TCP是TCP的一種升級版本,它在高帶寬、高延遲網絡環境中對付大型擁塞窗口的響應能力更加強大。
幾分鐘完成實施
廣域網優化技術最適合的用戶群體是哪些?王國興認為,任何用WAN連接的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任何有低帶寬、高延遲、大數據傳輸的企業;任何想進行服務器集中(數據大集中)項目的企業都適合采用廣域網優化技術。換句話說,任何感覺遠程辦公室應用很慢或者想要增加帶寬的用戶都可以成為廣域網優化的受益者。
的確,正如夢海江所講,隨著電力行業四級數據網(國家、省、市、縣)的建設,將來縣一級的數據要集中到省一級,這將會有大量的數據需要在廣域網上傳輸,將來很可能需要這樣的設備和技術。事實上,這種數據大集中在很多行業都有類似之處,如記者的一個在稅務系統的朋友介紹說,目前一些中小的營業網點連到上一級單位還是采用的幀中繼,如果數據量再大一些,對傳輸速度是一個考驗。顯然,廣域網優化技術大有用武之地。
廣域網優化技術適合的用戶群體足夠龐大,部署問題值得關注。一般來講,這類設備并不復雜,最典型的是和路由器“結伴而行”(典型部署方式如下圖所示)。在每個遠程節點,只需直接和路由器相連即可,對于原有網絡和應用無須進行任何修改,并且對服務器和終端都是透明的,也不會有單點故障。
這樣的設備單獨存在并沒有意義,一般都需要“成對出現”,即在所有需要提速的分支機構都要部署這樣的設備。當然,對于存在疑慮的用戶來講,一種好方法是先在總部和一個分支機構安裝這樣的設備進行試用,效果滿意再推而廣之。因為這類設備安裝非常簡單,如Juniper的產品,使用了基于Web的安裝向導,只需10分鐘便可完成部署與配置。
#p#副標題#e#
是獨立存在還是合而為一
既然更多的是和路由器“結伴而行”,那么如果這類設備作為路由器的一個模塊出現又會如何呢?
王國興認為,由于廣域網優化設備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實現方法。對于簡單的優化處理(如僅僅為壓縮)可以和網絡設備、安全設備進行集成;對于復雜的處理,由于對CPU、內存、硬盤有極大的要求,因此還是單獨存在比較合理。張福國則認為,廣域網優化設備還是單獨存在的好。首先,單獨存在的設備可以更加靈活地配置在用戶的現有網絡環境中,在設備集成過程中,對用戶的現有網絡改動性可以做到最小。其次,單獨存在還可以節省用戶不必要的投資,因為大多數用戶都已經購買了多種網絡設備和安全設備,用戶需要的只是廣域網優化產品。
與此同時,我們從市場上剛剛獲得了一條消息,McData將把Riverbed的Steelhead專用設備貼牌為McData SpectraNet WDS(廣域網數據服務),配合其導向器使用,允許遠程分支機構以局域網速度訪問位于中心站點的應用和文件。
編看編想
酒香也怕巷子深
急著需要的郵件卻遲遲收不到,而對方告之早已發出;打跨國IP電話時,你說完話后,對方的回音總是過一小段時間才能聽到。諸如此類的現象都是延遲惹的禍。延遲是廣域網最大的殺手,并且增加有限的帶寬并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技術問題難不倒人,廣域網優化技術正是解決低帶寬和高延時的“靈丹妙藥”,有了它,或許能讓你的廣域網獲得和局域網類似的性能。
然而,和一個朋友聊起這個話題,他并不看好廣域網優化技術在國內的發展,理由很簡單:很多大用戶有足夠的專線帶寬,因為這些用戶“不怕花錢”,并且往往會從購買專線帶寬中獲得“實惠”;小用戶應用并沒有那么復雜,同時,即使有應用需求,添置這類設備所需的費用也是這些用戶的一大障礙。之所以在國外應用需求很強勁,因為這些用戶應用比較復雜,并且對“投入產出”非常在意。誰能說這位老兄分析的沒有道理?
市場的大環境告訴我們,分支機構已經越來越多(有數據表明,67%的員工在總部以外地方工作);相反,數據大集中已經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在應用復雜到“增加幾倍帶寬”依然解決不了延遲問題之時,并且在廣域網優化同三層交換、VoIP一樣被大家熟悉時,很多用戶選擇這一技術也就順理成章了。試想一想,當代表“碎片”的指針在廣域網中大量存在之時,那將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當前,最主要的是,讓廣大用戶迅速了解廣域網優化,對于主流的幾家廠商,如果能夠攜起手來,共同拓展,并建立起與業界的廣泛合作,相信遠遠勝過“強調誰的技術比誰的好”更重要。道理很簡單,不知道、不了解,還談什么技術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