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990年代中期,當時筆者的研究集中于桌面操作系統,當時IT機構的選擇遠比現在豐富:Mac OS、Windows(有NT和95),以及由IBM開發的OS/2 Warp,這些系統幾乎都能引起IT經理的注意,甚至Unix工作站的廠商也打算將市場擴展到科研和工程應用之外的主流桌面領域。到了1990年代末,我自己也好比是一位帶有偏見的賽馬評論者,因為我所推崇或肯定的“馬匹”在數輪比賽中并未領先,當時的情況相當明了,微軟即將或已經成為桌面系統的支持者,然而這并不能阻止IT領域的尋找他們所愿意的替代產品。
在人們的期待中,當時正好殺出一匹黑馬Linux,大多數認為Linux最有希望成為主流選擇。今天,主流硬件廠商戴爾推出了預裝Linux產品,因此有業界人士認為桌面市場即將發生改變,然而仔細考察Linux今天在桌面市場的現狀,上述愿望只能是一種良好的愿景。
戴爾推出Linux系統產品后筆者曾問過戴爾的一位高層,Linux是否已進入主流應用領域,答案是否定的。他說這并不是一款得到大量支持的主流產品,Linux產品的用戶仍然只限于非常有限的部分狂熱分子,選擇Linux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非Windows”運動的選擇。用戶仍須為Linux桌面支付費用,盡管比Windows少50美元,但這一差距的意義并不大,并且由于缺乏驅動支持,許多重要的功能在Linux上沒法使用。
因此,Linux盡管過去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與Windows相比卻相距甚遠,目前最新、最重要的硬件產品大多都不提供Linux驅動支持,即便有的廠商非常看好Linux,并推出功能全面的Linux產品,然而市上應者寥寥,對用戶來說這種轉變的代價過于高昂。成本是用戶考慮的主要原因之一,Linux相關應用產品絕大部分是免費的,但事實上軟件費用大約只占整個PC系統成本的十分之一。
缺乏關鍵的應用支持是Linux的軟肋,比如該系統不支持微軟Office辦公軟件。當然,Linux也有一些自己的辦公套件,但現實是絕大多數機構已嚴重依賴于微軟的產品,任何無法確保100%兼容的產品要走向普及都非常艱難,難道要等待微軟自己推出Linux版Office套件?因此,起主要影響的不是商業用戶,而是消費者,時下風行的蘋果iTunes音樂軟件也沒有支持Linux的版本。
因此,在桌面市場尋求微軟替代產品的行動仍在繼續,類似于戴爾這樣的主流硬件廠商做出支持Linux的舉動的確難能可貴,理應得到業界的稱贊,然而在其應用產品進入主流市場之前,整個市場仍不可避免地遭遇《第22條軍規》,制造商在等待用戶采用產品,而用戶卻在等待制造商推出新產品。
目前,乃至于可預見的將來,桌面領域仍將是微軟的世界,Linux仍無力擔負替代微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