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機的智能與性能兼顧問題
上面說了智能交換機處于非網管交換機和全網管交換機之間,由于是處于這兩者之間,實際上,用戶在網絡設計的時候,很難對不同的產品有更清楚的定位與選擇。 這種情況的本質就是交換機的智能與性能兼顧的問題。
從過去到現在,網絡的設計理念一直存在著幾種不同的思路。就透通與智能這兩個重點來看,側重程度的不同就影響到網絡的設計:透通強調連接能力、簡單管理、價格低廉;智能強調控管和增值能力,因此多數復雜程度較高,成本也相對較高。
因此,網絡架構可以是全二層的架構,不過擴展度較差;也可以是全三層的架構,不過價格較高;而大多的規劃會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定的平衡,這就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架構——折疊式骨干網絡架構與分散式骨干網絡架構。其中,折疊式骨干將智能收縮到上層的匯聚設備上,而在下層的接入設備則只強調透通與線速。單從智能控管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集中式的設計。
這兩種架構在網絡邊緣上存在著重大差異。折疊式骨干網多以二層交換作為邊緣,而分散式骨干網多以三層交換作為邊緣。如果簡單地以交換或路由來判定網絡的智能,當然三層交換優于二層交換。但是由于愈來愈多的業務在同一張網上開通,網絡的智能問題不再單純地以二層/三層來判定,更多時候,執行QoS的能力、提供指定接入速率的能力、ACL(訪問控制列表)的安全屏蔽能力、網絡流量統計與監控能力以及策略路由(PBR)的支持能力,都可以更有效地來判定網絡的智能。因此,有了這樣一個概念,不管是折疊式骨干中的邊緣二層交換設備,還是分散式骨干中的邊緣三層交換設備,在眾多廠家的二層、三層交換設備中,用戶可以依據自己業務上的實際需要做出更為明確的選擇。
交換機的智能能力表現很多,例如執行QoS的能力、指定接入速率的能力、應用智能交換機情況調查 、ACL的安全屏蔽能力 、策略路由支持能力和網絡流量統計與監控能力等等。
隨著寬帶網絡、寬帶業務、多媒體應用的發展,用戶更應該關心的是端對端的網絡智能,以及硬件芯片的集成能力。如果在設備(不論是二層交換或三層路由交換設備)上,都極大程度地將服務質量(QoS)、速率限制(Rating Limiting)、訪問控制列表(ACL)、策略路由(PBR)及流量監控(sFlow)集成到硬件芯片上,使得這些智能不會影響到基本二層、三層的線速轉發性能,那么端到端的智能網絡才能得以大規模開展,從而使得整個網絡不僅擁有全局的連接能力(Connectivity),也同時擁有全局的網絡智能(Control)。有了這樣的概念,在眾多的交換設備上,用戶才可以對不同的產品有更清楚的定位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