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局域網對外連接的設備,路由器在網絡環境組建中的重要性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了。通常根據路由器的性能和所適應的環境,我們將路由器的種類劃分:接入路由器、企業級路由器和骨干級路由器。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骨干級路由器。
骨干級路由器前景
隨著網絡市場的蓬勃發展,路由器的市場前景相當光明,有市場調查報告指出,骨干路由器在未來的網絡市場中占有最大的份額。對于這樣的預測,是建立在某種程度的理論與實際的依據上的。首先,由于寬帶城域網的迅速發展,不管是核心層,或者是匯接層、接入層都采用了最先進的設備,不但功能更強,數據包吞吐量更高,同時端口密度與帶寬也都大大提高,那么處于金字塔頂端的核心層自然也就需要更強大的骨干路由器來支撐。其次,由于各個地方城域網的改造,普遍形成了無所不在的地方寬帶城域網,作為連接各個城域網的骨干網自然也就需要徹底升級,這也給予骨干路由器另外一個大展身手的地方。
什么是骨干級路由器
一般來說,只有工作在電信等少數部門的技術人員,才能接觸到骨干級路由器。互聯網目前由幾十個骨干網構成,每個骨干網服務幾千個小網絡,骨干級路由器實現企業級網絡的互聯。對于骨干路由器的要求主要在于速度和可靠性,而價格則處于次要地位。硬件可靠性可以采用電話交換網中使用的技術,如熱備份、雙電源、雙數據通路等來獲得,這些技術對所有骨干路由器來說是必須的。骨干IP路由器的主要性能瓶頸是在轉發表中查找某個路由所耗的時間。當收到一個包時,輸入端口在轉發表中查找該包的目的地址以確定其目的端口,當包越短或者當包要發往許多目的端口時,勢必增加路由查找的代價。因此,將一些常訪問的目的端口放到緩存中能夠提高路由查找的效率。不管是輸入緩沖還是輸出緩沖路由器,都存在路由查找的瓶頸問題。除了性能瓶頸問題,路由器的穩定性也是一個常被忽視的問題。
如何選購骨干級路由器
對于功能復雜的骨干級路由器,用戶在選購的時候可以具體從功能和性能參考。如下:
1. 路由功能
協議種類:IP協議是最根本的,除此之外,還要看看是否支持其它協議,如IPX、Apple Talk等。
路由交換協議:BGP4、OSPF、RIP(1、2)是最根本,除此之外是否還支持其他協議?如IS-IS、MPLS等。
組播協議:IGMP、DVMRP、PIM-DM、PIM-SM、MSDP、MBGP等。
QoS功能:是否支持基于L2、L3及L4(數據流)的QoS設定功能?優先級隊列機制如何實現?
帶寬管理功能:是否支持QoS最小帶寬、最大帶寬設定功能,是否支持指定接入速率功能?
安全功能:設備是否具備安全保護功能,如SSH、SCP、Radius、TACACS/TACACS+、AAA等?是否可以保護服務器或自身不受黑客攻擊,如Dos(阻絕服務)攻擊,Ping of Death(死亡之Ping)攻擊? 是否可以提供線速ACL(訪問控制列表)功能?
IP計費功能:是否可以提供NetHow計費功能,是否可以提供XRMON取樣計費功能?
2. 路由性能
與傳統路由器不同,骨干路由除了功能完整外,也必須提供高性能路由轉發能力。傳統路由器多半速率較低,多半通過CPU處理路由轉發,因此,路由性能低很多(如1.5MPPS); 而新一代的三層交換器因為速率較高,而且通過特殊芯片(ASIC)以硬件方式處理路由轉發,因此路由性能高很多(如96MPPS),但也因為芯片設計的限制,通常無法提供骨干路由所需的完整路由功能,或者某些功能雖然可以提供,但仍需交由CPU處理,因而仍然會出現性能問題;骨干路由器在架構上必須兼顧傳統路由器與第三層交換器的優點,同時避免它們的缺點,也就是將路由轉發盡量交由ASIC以硬件方式處理,而對于芯片無法處理的部分,則交由配置于每個端口的RISC CPU及獨立內存去處理。這樣的骨干路由器架構通過分散于每個端口的芯片及分散于每個端口的RISC CPU就可以同時提供極高的路由性能,又可以提供完整的骨干路由功能,可以說一舉兩得。
此外,采用這種分散式的芯片+CPU的架構,也使得骨干路由器擁有很好的擴展性,也就是說,當端口增加時,芯片與CPU也跟著增加,路由性能也跟著增加;而傳統路由器因為共用CPU,其路由性能是固定的,當端口增加時,因為總體性能并未增加,所以很容易造成瓶頸。
路由器的性能不僅可以從架構中一探究竟,另外,端口的類型及密度也也影響到骨干路由器的性能。比如,是否提供高密度無阻塞的千兆口,是否可以提供或即將提供10Gbps端口,是否提供高密度無阻塞的2.5Gbps PoS口(OC-48),是否可以提供或即將提供10Gbps PoS口(OC-192),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骨干路由器的性能。因此,一個很好的骨干路由器要提供超過170MPPS的路由性能將不是一個問題。
下面,我們將為大家推薦三款電信級Internet骨干網路路由器,希望對有部署計劃的用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