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全球TOP5、亞太TOP5、中國TOP5
![](http://www.guanglexin.cn/uploadfile/2019/0325/20190325095342201.png)
2018Q4全球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份額
具體來看,如上,全球市場份額中,亞馬遜AWS無疑又是第一,市場份額繼續上揚,相當于其后四個對手的總和。微軟和谷歌緊隨其后。這個市場格局有點類似當前美國云市場的“三家馬車”模式。
奇怪的是,這份報告里,阿里云跌出了前四,IBM升至谷歌之后。一般在Gartner的報告里,阿里云與AWS和Azure一直是穩定的“3A”格局,這次可能是由于加入了“托管私有云”的市場,阿里云有所下跌(被谷歌擠下),甚至排在IBM之后。
![](http://www.guanglexin.cn/uploadfile/2019/0325/20190325095402526.png)
2017Q1~2018Q4亞太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份額
亞太市場份額,如上,亞馬遜AWS(24.1%)、阿里巴巴(15.9%)和微軟(11.1%)依然占據了前三名,Google(4.7%)首次被騰訊云(5.8%)反超,位列亞太區第五。
亞太市場一直云巨頭們近年來爭奪的焦點,從不斷投入的數據中心就可以看出這塊市場的潛力。多年來,亞馬遜AWS和微軟一直實行技術統治,但這種局面被崛起中的阿里云打破,切割了AWS和微軟Azure的現有市場。
![](http://www.guanglexin.cn/uploadfile/2019/0325/20190325095416375.png)
2017Q1~2018Q4中國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份額
中國市場份額上,1-5名分別是:阿里云、騰訊云、Sinnet(光環新網,AWS中國伙伴)、Chinatelecom(電信)和ChinaUnicom(聯通)。
其中,阿里云有40.5%的市場份額,騰訊云緊追其后(16.5%),AWS迅速發展達到9.7%,超過了中國兩大電信運營商。
蹊蹺的是,這個【國內前列名單】中,并沒有出現今年態勢迅猛的“百度云”、“華為云”、“金山云”等;相反,AWS在中國市場“悶聲發大財”的態勢逐漸顯現,對比鮮明。
云市場增長“不同尋常”
一直以來,第四季度是云計算市場的關鍵階段。數據顯示,2018年度增長率實際上與2017年相比有所增長,這對于這種規模的高增長市場來說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現象。
此外,IaaS和PaaS服務占據了大部分市場,第四季度增長率達到49%,這個增速超過了很多頭部廠商的速度。
不過,這也在于云計算所面對的市場實在太大。目前,云計算的支出總體只占企業IT支出的10%,還有90%的市場沒有把云用起來。此前,亞馬遜AWS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執行董事容永康表示,他并不認為云計算市場競爭很激烈,無論國內國外,傳統賣軟硬件的模式才是云廠商最大的對手。
谷歌云在亞太市場被騰訊云反超,為何?
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是騰訊云和谷歌云的位置。
中國市場,騰訊云2018年全年的市場份額中占據15.3%,年收入增速達到104.7%,在TOP5廠商中增速最快。另外,在亞太市場反超谷歌也被認為是進步表現。
亞太市場,騰訊云比谷歌云多1.1%的份額,但就是這“1.1%”決定了前四前五的排名。
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谷歌在亞太市場份額被擠壓,前期數據中心投入戰略可能面臨失效。2018年8月2日,谷歌宣布斥資3.5億美元在新加坡建立第三個數據中心。此前,谷歌就在新加坡、悉尼、臺灣、東京和孟買、香港打造了GCP可用區。
百度云、華為云真的“掉隊”了嗎?
這份報告里,除去國際市場、亞太市場的排名,國內市場的前五中,百度云和華為云雙雙“掉隊”。
雖然不是最權威的報告,但是百度云和華為云在國內市場被AT擠壓卻一直是常態,只是這次被AWS擠出前三出人意料。
就華為云而言,收入一直未公布,業務也一直處于看不清方向的狀態。華為云一直定位自己是“黑土地”,是使能行業的云平臺。“黑土地”定位其實并沒有錯,業界其實各個云本身也是這個定位。但是,從其內部來講,只是做橫“一”,水平上面套水平,客戶最后一公里永遠touch不到,這個可能有一些問題。阿里有數夢、袋鼠云、駐云、斑馬等生態去打通最后一公里,華為云卻沒有這種策略。
此前內部員工在心聲社區就曾討論過此類問題。有評論還指出,華為云善于面對政府及運營商等大客戶,有一定定制化水平,但是這種IT包袱過高,導致在通用型公有云上一直后勁不足。更早之前華為企業云的思路可能是對的,賣了很多煙囪政務云、基地云,但似乎沒有持續。
百度云在今年2月22日宣布“進入國內公有云前三”,其排名的來源是基于公開的財務數據。財報顯示,百度云在2018年Q4已實現營收11億人民幣,超2017年Q4營收的100%,更多數據則沒有進一步披露。
就市場目前數據來看,BAT三巨頭可能是國內公有云市場僅有的三家單季度過十億營收的廠商:阿里云上財季(10月-12月)營收為66.11億元人民幣(9.62億美元),騰訊云2018年前三季度超過60億元人民幣,可以肯定其單季度營收也超過10億元。
但很明顯,光環新網(AWS)并沒有給市場一種強壓,而是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其財務數據肯定“也很好看”,只是被前三前四們忽略。
沿襲“BAT”的叫法,我們習慣把百度云和阿里云、騰訊云放在一起比較。但現在,三家呈現不同的戰略布局:
阿里云從重度垂直的電商云走向全盤B/C端,打造的“新零售”、“新制造”全面上云,加上AI、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技術提早布局,云計算作為“商業操作系統”的技術核心和操刀“大前臺-小中臺”的重要保障已日益突出優勢。
騰訊云雖然起步比阿里云晚,但是增速卻一直非常快。騰訊第三次架構調整,把明星業務的機會留給了CSIG,留給了騰訊云,云逐漸成為騰訊核心的業務來源。產業互聯網的重活,但云本身就是把“重”變“輕”的一項技術,在全面2B的騰訊生態中,會日益擴散這種影響力。現在,零售、醫療、地圖、交通等“最后一公里”業務都被整合進CSIG,騰訊云會組合好更有利的打法。
百度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占據了搜索即流量的入口,現階段AI戰略一直是“上層建筑”,屬于“基礎設施”的云業務卻無法完美的支持AI業務的推進:以支持內部生態為主,另外簽約了大客戶比如攜程也主要是以“云+AI”雙技術綁定的,單獨的云計算能力并沒有給對手造成很強的沖擊力(早期阿里云推云并不是綁定AI來做的)。
云市場是現在科技與傳統產業產生交織交互的熱門領域,巨頭迭生,刀光劍影此起彼伏。
由于大多數主要云廠商現已發布Q4的盈利數據,200億美元或將接近季度云的全球市場總額(包括IaaS、PaaS和托管私有云服務),全年將達到700億美元。但隨著傳統產業進一步擁抱云,這一市場有增無減。
排名上,公有云中,前五大供應商的主導地位更加明顯,它們控制著四分之三的市場。
地理位置上,云市場在世界各地繼續強勁增長,中國、亞太地區是大熱區域。
總體而言,全球TOP5在2018年將這些細分市場的收入提高了60%,2019年,圍繞這幾家的競爭將會加劇。
而2019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又是懸念迭聲、價值爆發的一年,誰來挑戰阿里云和騰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