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淮安市委黨校(下文簡稱淮安黨校)創建于1940年,現有編制8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2人,研究生18人,并聘請多名兼職教授,師資隊伍優良。負責輪訓培訓全市縣處級副職、機關科級干部、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和青年后備干部、黨務干部、大學生村官。“黨校與市直機關等聯合,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對干部、學校開展培訓,由于責任重大,我們肩負的困難和壓力也非常大。”中共淮安市委黨校信息處處長程浩說道。
市委黨校坐落于淮安市高教園區,擁有占地100畝、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硬件建設走在全國同級黨校的前列。但是廣大的校園面積,眾多的設備和運維需求,給學校IT部門帶來了很多挑戰。
運維管理難題
由于學校教學占地面積廣,設備多,學校信息處遇到的維護管理問題也由此而來。因為校區很大,中間路程一趟可能半個小時甚至更多,跑校區占用了很多時間。有時候該上課了老師發現設備有需要維護的問題,等IT人員趕到、完成維修,也許半節課的時間過去了,所以雙方矛盾不能協調。
程浩介紹說:“校長室、行政部門、管理部門都在前面的那棟教學樓上面,他們遇到問題以后,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們,我們去響應。有時經常出現我們在趕去的過程中遇到別的老師有處理需求,就又會降低運維響應時間。”計算機的運維管理,很多時候需要IT人員攜帶U盤、光盤、應用程序等等進行反復測試,不是立時解決,所以占用的時間成本和人力資源非常大。
學校IT部門負責的運維管理范圍非常廣泛,不僅是校園內教職工的運維需求,還包括一些外部活動,所以經常攜帶設備外出。程浩體會頗深:“例如最近我們兩個同事出差到張家口去,做一些媒體活動,同時有另外的同事在會場上保障會議的多媒體等等。我們的工作環境不斷變化,移動環境越來越多,我們的管理方式要隨時跟上才行。”
學校內有提供接待服務的賓館,硬件都是學校通過公開招標的,出資硬件支持。但是因為網絡帶寬的出口都在信息處,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需要信息處提供運行維護,也加大了工作量。
另外學校還有專門的手機黨校,通過手機每天發一些彩信,可以上網瀏覽一些信息,IT部門的工作范圍還包括網站的維護、信息的發布,所以學校IT部門又面臨考慮遠程管理的問題。
由于學校經常組織培訓、考試,所以教職工、學生之間用移動設備拷貝東西非常普遍,由此產生的病毒泛濫問題也不可避免。
以前在制度沒有健全的情況下,信息處的具體維修管理通常采取兩種方法。當處室忙得過來的時候,就替教職人員做維護。如果確實工作量大忙不過來的時候,經過分管領導同意可以拿到外面去修。由此也會帶來資產管理的問題。
成果初現
市委黨校采取了更主動、更周密的管理模式。面對學校教職工的運維需求時,盡量通過遠程控制進行指導,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幫助教職工學習常規的問題處理。通過這種管理方式可以逐漸把技術人員水平、個人業務能力提高到一個臺階。
信息處對于運維管理的時間安排大致是這樣構成的。一些基礎性的管理是不需要到現場的,只通過電話溝通就可以解決。這樣節省了從這棟樓跑到那棟樓的距離,節省了時間成本。這個比重大概占所有工作量20%。
通過遠程控制指導演示給老師們看,可以更加細致形象地了解問題,出現不同問題時應該怎么做。由此一方面是快捷地解決了運維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減少問題的返修率,對終端使用者的電腦水平也起到逐漸提高的作用,實現了黨校另一個職能——組織全校信息技能的輔導、培訓,協調全校信息化建設進程。
面對病毒安全的管理,淮安黨校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從渠道管理,安裝殺毒軟件主動防御。二是個性化管理,因為個人喜好不一樣,對其他防護措施則采用自愿的形式。
對于補丁管理也是運維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實際應用當中,很多使用者容易忽略補丁等問題。或者因為覺得麻煩,或者是覺得更新之后系統會變得很慢,所以平時就沒有及時更新的習慣,但是木馬病毒、蠕蟲病毒、系統癱瘓等等問題,都和日常的維護有關。
程浩在日常管理中的宣傳也做了不少:“以前我在學校的大講堂上也曾經介紹過日常的使用、維護、管理,但是引起的重視程度、在實際過程中的應用非常少。”所以黨校IT管理采取了強制性補丁自動下發、安裝,這也無形當中減少了工作量。當這些基礎性的工作越來越全面時,返過來維護量、工作量也越來越小了。
質變的跨越
“黨校是黨委的下屬部門,與我們直接管理比較密切的是市委組織部,具有機關的性質;通常來講它是共產黨學校,又兼顧學校的性質。所以我們在整個信息化建設的時候,會經常與高校計算機系的老師、主任一起溝通。”程浩說。現在黨校的管理實現了信息化、自動化,以前的統計報表需要人工逐一核對,才能打印出來。現在通過申請報表,可以很直觀地反映出來。
“校長對學校信息化的重視程度非常高,所以信息處有壓力也有動力,我們需要借助多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通過簡單地介紹和操作,程浩向記者展示了黨校信息化工作的進程,以及現在信息處管理的高效率、手段的先進性。
以前需要技術人員在教學樓、辦公樓之間跑來跑去,工作量大但是勞效較低,比較辛苦。現在通過遠程管理,遠程控制,服務的形式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黨校的信息化,真正實現了從服務到管理,這樣一個本質上的跨越。
通過遠程運維管理,一個技術人員可以配置多個角色。例如接電話時作為一個咨詢者的角色,提供咨詢服務,同時可以對其他系統進行配置、滿足其他修護需求,又充當著其他的角色。由此個人的勞動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并且管理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程浩分享經驗說:“到后面一個發展階段,我會在開會時特意抽出一個時間進行輔導、匯總,例如把甲老師這一段時間反映的問題和乙老師反映的問題對比,梳理匯總,逐漸的所有運維對象下次遇到這樣的問題就知道如何解決。”如果按照這樣的周期,信息處的管理成本和投入的重復勞動的精力將越來越少,相對來講技術人員和整個學校教職員的水平也將逐步地提高。
一開始黨校建立信息化學院的時候就有計劃,程浩關注的最多的就是管理手段的提高。他到信息處是在2005年,在平時慢慢吸收新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即使有的技術很前沿現在用不到,但是也許過一年以后就會用到了。
隨著技術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信息技術負責人必須要跟蹤它、不斷地了解它,這樣熟悉以后可能在某一個時間就會采用到。以前的信息處技術人員需要樓上樓下的跑才能滿足運維服務的需求,這樣低效的管理服務遲早會被前沿的技術代替。程浩說:“我覺的必須主動的了解一些新的技術,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我的理想是校區中所有的事情三個員工搞定,一個員工在家待命,另一個員工是休假狀態,是真正的休息,徹底的放松,才能徹底的工作。或者是去學習、進修,到高校、研討班聽聽新的技術。當然這些實現的前提是這些員工可以在工作領域中全面達到我們需要的管理水平。”
信息技術負責人需要隨時保持對技術的敏感性,并且基于業務發展,與同行多溝通交流,互通有無。程浩認為:“只要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水平的技術我都感興趣,和其他省委黨校開會學習,我們經常相互之間交流,看各自信息化的特色,以及加強管理意識,探討投入成本低,但是效率高的管理模式。”隨著多交流和獲取信息,在頭腦當中就會有一個印象,隨著時間逐步的推移,隨著技術不斷地成熟,可能在某一天又用到這個技術或相似的新技術,這就是水到渠成。